形态描述
形态 贝壳中、小型,横卵圆形。壳质坚硬,壳顶区十分膨胀。壳顶位于贝壳中央略靠前方,不甚突出,顶尖常染红色。由壳顶往前方略弯,小月面界线分明,宽,其中线略为突起;楯面界线不明,可见到棕色韧带匿埋其中。贝壳前端圆,腹缘圆但弯曲度不大,后端略呈截状。贝壳表面光滑,有光泽,同心生长纹密、排列不规则,在壳面上常见有纵向黄棕色的彩色条纹或色斑,有的标本有帐蓬状色斑。
贝壳内面白色,铰合部窄长,左壳前侧齿尖而高,距前主齿远,呈游离状,前主齿小而薄,中央主齿粗壮,两者在顶部相接,后主齿呈薄片状,斜长,与韧带脊并行排列;右壳两枚前侧齿不明显,当中的齿窝宽且深,前主齿与中央主齿竖行相列,后主齿斜长。前后闭壳肌痕、外套痕、外套窦均不甚清楚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28 23 18 (南海,海南南端,浅海45m)
贝壳内面白色,铰合部窄长,左壳前侧齿尖而高,距前主齿远,呈游离状,前主齿小而薄,中央主齿粗壮,两者在顶部相接,后主齿呈薄片状,斜长,与韧带脊并行排列;右壳两枚前侧齿不明显,当中的齿窝宽且深,前主齿与中央主齿竖行相列,后主齿斜长。前后闭壳肌痕、外套痕、外套窦均不甚清楚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28 23 18 (南海,海南南端,浅海45m)
生物学
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 生活在南海北部湾和海南岛南端30—45m深杂有碎贝壳的泥沙海底。全国海洋调查在上述海区采到少量标本。日本的相模湾有分布。本种在太平洋区广泛分布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作者在1964年把这一种订名为棕斑卵蛤 Pitar (Pitarina) hebraea,是根据 Reeve (1863) 的 Conch.Icon.,XIV.Circe,pl.VII.sp.34.鉴订的。Kuroda、Habe 和 Oyama,1971在《相模湾贝类》一书中发表的新种 Pitar (Pitarina) variegatum pl.90,figs.13,14的实物照片,对照我们的标本,两者完全一致。1981年 Kuroda 和 Habe 在和歌山县贝类目录I.第158页中,把他们1971年在《相模湾贝类》中订的新种并人本种中。
这一种在历史文献中还有 leata、inflata 等种名。
这一种在历史文献中还有 leata、inflata 等种名。